close
常用語的來歷
![]() ![]() 上當 人們常把受騙叫做「上當」。 其實「上當」的願意是指到當鋪去典當東西。
清朝末年清河地方有一個大戶人家姓王, 世代經營當鋪,家大業大,生意興隆。
生活富裕了,各房的族人開始懶於經營了,
就把資金存入當鋪作入股的股東,
日常的典當營業事務全交給一個名叫壽苧的年輕人來主持。
壽苧酷愛讀書,喜歡校刻書籍,
對生意卻並不精通,處理典當業務非常隨便。
王氏族人見此情景,都認為有機可乘, 不約而同地從自己家中拿一些無用的東西到當鋪來典當。
各人估定了高於物品本身的價格,
要夥計如數付給,夥計不敢得罪股東老闆,
壽苧也心不在焉,不加阻攔。
就這樣,沒過兩個月, 典當的資本就被詐騙得差不多了,
一家資金充足的當鋪破產了。
因此,當時流傳著這麼一首民謠:
清河王,自上當,當得當鋪空了檔。
「上當」原指去當鋪典當東西, 後來人們就把受騙叫「上當」。
馬路 「馬路」是由碎石鋪設的,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, 這樣利於雨水流淌到路邊,不影響交通。
後來,人們用瀝青鋪塗在上面,稱之為「柏油路」。
但大多數人還是習慣叫「馬路」。
「馬路」既然不是「專供馬走的路」,
那麼,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?
原來,在18世紀中期,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, 工業的發展迫切需要改善當時的交通運輸狀況,
特別是陸路交通。為此,蘇格蘭人約翰.
馬卡丹發明設計了上面所說的「馬路」。
由於「馬路」的出現使得英國
不僅水路暢通而且陸路也很便利,
這樣,為迅速發展英國工業和貿易往來提供
了方便條件。人們取這種路的設計者姓氏,
稱這種路為「馬路」,以表紀念。
東西 我們往往把一切物體統稱為「東西」。 但為什麼稱「東西」,而不稱「南北」呢?
原來我國古代把木、火、金、水、 土稱為「五行」(分別代表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個方位)
,把甲、乙、內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千、癸稱為「天干」,
又把「五行」、「天干」對應起來,組成「五方」
,即東方甲乙木、南方丙丁火、
西方庚辛金、北京壬癸水、中方戊己土。
從上面可以看出,東方屬木,
代表一切植物,如花草、樹木、蔬菜、莊稼等;
西方屬金,代表一切金屬礦物,
如金、銀、銅、鐵、錫等等;南方屬火,
火是一種化學現象;北方屬水,
中方屬土,由於水、土和火是最常見的物質或現象,
以致被古人忽視。
而木(植物)和金(金屬礦物)最受人們的重視,
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質。
於是,人們就把代表「木」和「金」的兩個方向聯在一起,
組成一個詞——「東西」,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體。
借光 戰國時期,秦國有個大臣叫甘茂,因遭奸臣陷害,不得已逃往齊國。 當甘茂逃出秦國的邊境函谷關時, 正好遇到當時很有名的縱橫家蘇代。
蘇代問甘茂要到哪裡去,甘茂沒有直接回答,
而是給他講了一個「借光」的故事:
據說,在一條江邊住著許多人家,每天晚上, 各家的姑娘們各自帶著點燈的油
聚在一起 把油倒進一盞大燈裡,一起在燈下做針線活。
而有一個姑娘家裡很窮,
出不起燈油。所以,其他姑娘就討厭她,準備把她趕走。
窮人家的姑娘卻對大家說:
「我確實不能拿燈油來,可是,如果每天我早早地趕到這裡,
大家回家時我晚點走,替大家打掃打掃屋子,
安置一下桌凳,這樣對你們會有好處的,
你們為什麼還吝惜這照在四周牆上的一點餘光呢?
如果借點光給我,我同你們一起做針線,
這樣對你們也不會有任何妨礙的。」
姑娘們覺得她說的話很有道理,就把她留下了。
蘇代聽了甘茂的這個故事後,明白了他的意思, 於是他們倆一齊去了齊國,
蘇代在齊王面前竭力推薦甘茂,
於是齊王拜甘茂為上卿。
現在,我們經常聽到「借光」一詞, 就是從這個故事裡來的,指請求別人給自己方便。
染指 人們用「染指」指分取不應該得到的利益, 也指插手某件事情。典出《左傳》。
春秋時期,有一天,公子宋和子家去見鄭靈公。 將進宮門公子宋忽然停住腳步,
抬起右手,笑瞇瞇地對子家說:「你看!」
子家莫名其妙地看著公子宋的手,
只見他的食指一動一動的,不禁搖了搖頭,
也伸出自己的右手,卻了動食指,說:
「這誰不會!」公子宋哈哈大笑,說:
「你以為是我讓食指抖動的嗎?
不!這是它自己在動。不信你再仔細看看!」 子家認真地觀察了一會兒,再動了動自己的食指。
果然,公子宋的食指的抖動與自己食指抖動的狀態不一樣。
公子宋得意地晃著腦袋說:
「看樣子,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們哪!
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以後,總能嘗到新奇的美味!
子家將信將疑。兩人進宮, 發現廚子正在把一隻已經煮熟了的甲魚切成塊兒。
這只甲魚特別大,是一個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的。
鄭靈公見這只甲魚很大,可以分給好多人吃,
決定把它分賜給大夫們嘗嘗、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翹了翹大拇指。
公子宋笑著晃起了腦袋。鄭靈公見這兩人這麼沒規矩,
不禁皺了皺眉頭,問:「你們在笑什麼?」
子家就把剛才宮門外的情況講了一遍,鄭靈公聽了,
含含糊糊地說了句:「喔,真有這麼靈驗?」便不再說什麼。
過了一會兒,大夫們到齊了。 那只已經切成塊兒的大甲魚入在鼎
(當時用來煮食物的青銅炊具)內由廚子裝進盆子,
先給鄭靈公,然後給各位大夫。
鄭靈公先嘗了一口,稱讚道:「味道不錯!」
示意大家一起吃。
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。
但是,公子宋卻呆呆地坐著。
原來,他面前的桌案上什麼也沒有。
顯然,這是鄭靈公安排好的。 公子宋窘迫不堪,臉上紅一陣,白一陣。
他看著鄭靈公,鄭靈公正吃得很香,
一邊和大夫們說笑,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他。
他又看看子家,見子家也吃得起勁,一邊還朝他扮鬼臉。
公子宋再也忍不住了,忽地站起來,走到大鼎面前,
伸出指頭往裡蘸了一下,嘗了嘗味道,
然後,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。
倒楣 「倒楣」一詞本是江浙一帶的方言,指事不順利或運氣壞。 此語產生的時間算來不長,大約在明朝末年。 那時候,中於「八股取士」
的科舉制度嚴重地限制了廣大知識分子
的聰明才智的發揮,加之考場舞弊之風甚盛,
所以一般的讀書人要想中舉是極不容易的。
為了求個吉利,舉子們在臨考之前
一般都要在自家門前豎起一根旗桿,
當地人稱之為「楣」。
考中了,旗桿照豎不誤,
考不中就把旗桿撤去,叫做「倒楣」。
後來,這個詞被愈來愈多的人用於口語和書面,直到現在。..... ![]() |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