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圖片

 

【清明節談風俗】

 ◎雲水/著作刊登於88年<妙林雜誌>

 

一、前言

風 俗」的形成,乃由歷代相沿承襲的一種風尚、習俗,也是人類社會文化現象。而這種風俗的存在與傳承,具有社會性、集體性,是約定成俗的。再從文化社會學的角 度來看,社會風俗是屬於一種非制度性文化,它對於社會具有的約束,是非強制性的,由於透過耳濡目染,潛移默化,而成為一種社會規範。然隨著人類社會嬗遞演 進,社會風俗也不斷地變化發展,並時時在人們生活中產生著重要作用。所以,了解社會風俗知識,值得你、我關注與重視,進而加以探究分析,揭示它產生的社會 原因,生長、消亡及繼承傳播等規律,取其精華,棄其糟粕,是有積極意義的。若敘其意義則有四:

()能使我們更清楚、更具體地了解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和文化的傳衍。

()能增強民族的自尊和自信,提高振興中華勇氣和自覺性。

()能增進民族之間的團結合作。

()有效地推動移風易俗的工作。

 

在 社會風俗中,尚存在愚昧落後的陳規陋俗。因此,要積極開展移風易俗的活動,提倡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,克服社會風俗習慣中,還存在的愚昧落後的東西。想 做到這一點,必須先對中國社會風俗進行必要的了解。只有在此基礎上,方能釐清風俗中的良風與陋俗,變革舊習俗,樹立新風尚。

風俗的內容非常繁多,大致上分 為三大類:

()屬於物質系統的,在於衣、食、住等物質生活方面的風俗。

()屬於行為系統的,有歲時節令方面的風俗。

()屬於觀念系統的,有信仰方面的風俗。

 

今 以我國重大節日之一「清明節」來談談風俗,以了解節日的來歷,在歷經千百年來的台灣「清明節」發展演變又是如何?

以及面對科技時代來臨,對當今土葬

(入土 為安)與火葬(入塔為安)做個分析、比較。盼我們社會風俗與生活素質,能達到一個水平線,以帶給社會積極影響,為我所願。

 

二、清明節的由來

「清明」原是我國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。關於「清明」的記載,最早的資料是管子.幼官。該篇所載春時齊國的三十節氣中,已有「清明」這一節氣。到了淮南子.天文說:「春分後十五日,斗指乙,則清明風至。」即每年春分以後第十五天---西曆四月五日前後,「清明」就到了。「清明」是春耕播種的大好時機,這一節氣因後來融入了掃墓、插柳、寒食禁火等習俗,並與傳統的寒食節合而為一,遂使這一農業節氣變成了一個民間的節日。

 

清 明節俗稱「鬼節」,是一個祭祀先人的節日。古人相信人死了以後,靈魂會變成鬼,鬼具有非凡的能力和作用,能對活人構成威脅或起庇護作用。這種鬼魂崇拜觀念 與中華民族尊祖、敬祖的傳統習俗融合起來,就形成了祭祀先人的特殊禮儀和習俗,希望祖先在天之靈,能福佑家國興旺、五穀豐登、六畜平安。上古不葬,即所謂 「不封不樹,棄之中野」,當然亦無墓祭。後來出現墓葬,而開始有祭。商周以後,上自天子,下至庶民,都十分重視到先人的墓前祭掃。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民俗的 變遷,掃墓又有了上墓、上冢、上陵、上墳、上飯、上食、祭掃、拜墓、破散等不同的稱謂。

 

清明掃墓活動的習俗,追溯到秦漢時期。唐章懷太子李賢為後漢書作注,曾引用了漢人應劭的漢官儀一書,其中提到了秦、漢帝王在包括清明在內的「二十四氣」時「上飯其親」(後漢書卷二李賢注),到了唐代,清掃墓已成了定制。

清 明節與寒食融合為一的記載:據新唐書卷十四禮樂四,唐高宗永徽二年,有司上書,請高宗從太宗李世民祭祀高祖李淵的舊制,於清明食時「上食如獻陵」。其次, 唐代民間清明寒食時墓祭早普及,在墓祭時甚至有歡飲酬勸,酣醉而歸。據此,唐高宗於龍朔二年(公元六六二)發布敕令說:「或寒食上墓,復為歡樂,坐對松 檟,曾無戚容。既玷風猷,並且禁斷。」當時民間的清明掃墓活動早已成習,政府一道禁令豈能令斷呢?由此可知特有的習俗,往往有其相當強的生命力,非一朝一 日所能抹殺,連國君也無法改變。

 

到 了唐玄宗時,對高宗的詔令,作了重大修改,於開元二十年(公元七三二年)發布詔令:「寒食上墓,禮經無文,近世相傳浸以為信。士庶有不廟享,何以用展孝 思?宜許上墓,用拜掃禮於塋南門奠祭。撤饌訖,泣辭,食餘於他所,不得作樂。仍編入禮,永為常式。」這是官方允許百姓,清明掃墓最早的法令。但是到了宋以 後,寒食禁火習俗逐潮消失,掃墓成為清明節的主要活動。

 

清 明掃墓,於明、清更甚。東京夢華錄載:「清明日,都市人出郊,四野如市,往往就芳樹園囿之間,杯盤酬勸,抵暮而歸。」這種郊遊活動,後來被稱為「踏青」, 含有一冬蜷縮,春動出外,舒展身子,振奮精神的意思。清代除沿襲前清明掃墓的習俗外,在祭品中還要加上五色紙製成的幡蓋,陳於墓左。祭掃完畢,子孫須執紙 幡於墓前焚化。

 

清 明節又有插柳的習俗,大約在宋代已固定下來,清明家家門前插上柳條,男女老糼栽插柳樹、或折新柳枝佩戴。至於清明戴柳以免蠆毒的說法,月釗反映了這一節 日,也包含有驅禳內容的印記,作為綜合性質的節日,亦添合有競技遊藝的內容,節日中鬥百草、打鞦韆、放風箏、鬥雞走狗、抛球拔河等活動。

 

僮、朝鮮、苗、 侗、仡佬、毛難、京、畬等民族也過清明節。到了中華民國成立,定都南京,特定清明節,為民族掃墓節,中央並隆重祭祀中華民族始祖黃帝,以發揚慎終追遠的傳 統,又於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五日先總統 蔣公逝世,是日正值民族掃墓節,政府於當年七月二日明令公布,定民族掃墓節為 蔣公逝世紀念日。

 

三、春捲的來歷

談到清明節,自然離不開吃春捲。到現在,清明節吃春捲,成為台灣特有的風俗,在民間受到普遍的盛行。所謂「春捲」是以麵粉製薄皮,置餡於內,捲作細長形而食。其餡一般以當地產物,或是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如:紅蘿蔔、高麗菜、香菇、菜脯等或炒或燙,不加鹽巴,避免太多水份薄皮沾洷而破洞,最後再加一些細糖、花生粉,即是美味可口的春捲。並以此佳餚祭拜祖先,最佳祭品。

 

吃春捲的風俗,源自於寒食節而來,關於「寒食」的來歷,有幾種的說法。一說源於周代禁火舊制。據周禮.秋官司烜氏記載:「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。」當時有改火習俗,在季春出火之前,告誡人們禁止生火要吃冷食。

 

另一說源於紀念晉人介子推,這是寒食來正影響最大的一種說法。相傳在春秋時代,晉國內亂,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。在這十九年中,介子推一直跟隨重耳顛沛流卜脽,對他一片忠誠,尤其是當重耳有一次凍餒飢迫幾至於斃時,介子推割股奉啖,了重耳一命。

 

後來重耳回國當上了國君, 是為晉文公。晉文公遍賞他流亡國外的功臣,竟然獨獨忘了介子推。經人提醒,晉文公省悟過來,即派人去請介子推,不料介子推已與老母一起隱居綿山。晉文公雖 多次請介子推出山,但他執意不出。為逼介子推下山受封賞,晉文公便下令放火燒山 ,並留一條通道讓他從山中出來。

 

孰料介子推至死不出,竟負老母抱樹死於火海 之中,晉文公得知消息後羞慚不已,深感愧對介子推,便下令將介子推母子安葬在綿山,修寺立廟,改山名為「介山」,又下令每年到介子推死的那一一天(清明前 夕)禁煙火,食冷食,俗稱「寒食」。

 

由 於清明前一日的寒食節禁火,只吃冷食,民間便逐漸形成吃糕團的習俗。

崔寔四民日令:「以麵為蒸餅,團、棗附之,名日棗糕。」

家家隔日便將糕團做好,以備寒 食節用。

我國蘇瀘一帶,每至清明節都有吃青團的習俗。此俗相傳起於青浦青龍鎮。青團用雀麥草汁和入糯米粉,以豆沙為餡,團色青碧,謂之「青團」。

 

這一習俗 直到現在依然保留著。由於時代的變遷,以及區域的不同,顯然文化習俗也有所差異。在節日的發展中,我們可以看出,在歷史長河中,每一個階段,節日風俗都呈 現出獨異鮮明的時代特色。

台灣也是如此,清明節吃「春捲」風俗獨樹一格。

 

四、慎終追遠---談土葬與火葬

我 國自古以來,即以禮儀之邦著稱,原就有一套完整的養生送死禮儀規範。然而沿襲至今,因年代湮遠,以及各地民俗的分異,使得舊制的喪葬禮俗,產生很大的變 化。

 

增益不少奇特的儀式,如:五子哭墓、牽亡陣、電子歌舞花車,不甚得體,不夠莊嚴的安排,形成今日混亂的局面。目前台灣土葬儀式,顯得繁瑣舖陳,多少摻 雜一些炫耀富貴、博取聲名,偏重在活人的面子上作表現,而喪失了原來純樸良善的本意。

 

「入 土為安」這句話,在今日已值得好好斟酌。目前流風大變,現在一般大眾選擇墳地時,較偏重於自身的現實利益,希望庇旺家運興隆,福壽子祿,若經濟能力許可, 莫不費盡心思百般營求龍穴鶴墩,得到以後,有些因陽世眷屬一些身心疾恙,或家宅內出了小意外,便疑神疑鬼寢食難安。或因受江湖術士鼓舞,責怪祖先風水不 好,又再次覓地重葬,如此怎能談得上「入土為安」呢?

 

再 說台灣本地由於侷促一隅海島,面積狹小,人口密度的增加,民眾皆有一地難求的感慨。就以當今中上薪水階級而言,必須以他們一生中最寶貴的二、三十年黃金般 的青春歲月,所辛苦攢積的結果,才能夠擁有一間略為避風雨的小房子。這樣生人幾乎無立錐之地的情況下,因為國人迷信風水的結果,於是用盡心思,開闢出一山 大過一山的墓園,高價賣給活人來安頓死者,以致形成有不少新興社區 公寓窗外,是墓地的奇特景觀環境。看到這種活人與死人相互爭地的慘狀,怎不令人憂心呢?

 

一 般墓園多選擇在山坡地,毫無秩序的到處砍伐林木,鑿穴築墳,對水土保持,甚為不利。尤其台灣的地勢是由中央山脈向東西兩邊陡然「瀉」下,一遇大雨、颱風,  容易造成山洪爆發及山崩等災害,有時候一些可憐的死者骸骨,隨著大量泥水翻傾而沒。

 

所 以,有些人費盡心血找到一處滿意的地理之後,忽然一次颱風、一場豪 雨、一個地震,甚至於一個道路的開墾、一根電線桿的豎立,都可能在一夜之間給嚴重破壞,以及令人無法想像的,竟然有以惡勢力來佔墳事件發生。以上對於「入 土為安」這一句話,是否該抱著相當保留的態度呢?

 

佛教提倡火葬「入土為安」的理由:

()佛陀在《佛說佛遺教經》j:「不可占相吉凶,仰觀星宿」福禍,其實是隨行為的善惡業力決定。《易.坤》: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。」家族是否興盛在於家族成員為人處世而決定。所以,佛家主張修持重在修心,不看地理風水,隨時保持一顆正念的心。

 

()費 用低廉,減免為了張羅喪葬費所引發種種困擾。佛門弟子不願厚葬的原因,不忍心耗費不必要的資財,做另外一種轉移,作其它有益於亡者的慈善事業。如:印經、 濟貧、放生、賑災、建寺、供養法師等。一方面可嘉惠社會大眾,另一方面又可幫助改良社會風氣;同時也為亡者添造了很大的功德,乃至於存者,也必定蒙受佛力 加被平安吉祥。

 

()儀 式莊嚴肅穆、簡單而隆重。佛教對生死大事相當重視,從生前至臨終處理,乃至往生七七日內,皆有一套很完整的教育。讓亡者,在人生最後一程,死得有尊嚴,並 於七七日內,廣造眾善,並請戒行精嚴具德法師,為亡者舉追薦法事,永離惡趣,得生淨土。焚化後將骨灰寄存於寺院或納骨塔中,使得亡者於朝朝暮暮都聽到清涼 梵唄的洗滌,由是懺除業障,得究竟出離生死輪迴的苦趣。因此家屬亦因而增福除障,善根增上。所以,唯有從佛法得到如實成就的有情,才會有能力去真正庇護他 的眷屬。

 

()有益於環境、清潔衛生的維護,符合現代民眾知識水準提高,以及生活品質的要求。回顧每年一到清明掃墓時節,東西南北的道路條條壅塞,人都飽受進退不得之苦,而且時常有因焚燒冥紙,不慎引燃山林大火的事件再加上民眾道德心不夠,往往留下滿山遍野的垃圾蔚為奇觀。

 

五、結語

當 前我們台灣創造了「經濟奇蹟」,號稱外匯存底眾多的國家。在經濟繁榮的富裕社會中,除了擁有物質生活的現代化之外,期望現代人也能進一步正確認識傳統信仰 文化,充份表達對祖先慎終追遠倫理情感,當發揚光大。然,對葬禮方式,不可墨守成規或標新立異,如何讓冥陽二利,乃須靠你我明智選擇及判斷。

 

注:j《大正藏》第十卷,頁一一一0。

參考書目:

*《中國文化史三百題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編,建宏出版社,八四年初版。

*《社會風俗三百題》,胡申生主編,建宏出版社,八三年。

*《中國禮俗史》,王貴民著,文津出版社,八二年七月初版。

*《新辭典》,本局新辭典編纂委員會,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,八0年一月修訂初版。

*《中文大辭典》,林尹高明主編,華岡印刷廠,六二年十月初版。

*《中國大百科全書》,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,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,八二年四月初版。

*《學佛知津》,聖嚴法師著,東初出版社,八四年五月修訂版。

*《往生之鑰》,台灣諾那精舍編述,八十年十二版。

*《人生最大的一件事.飭終須知》,林王密印贈者,世樺印刷出版。

音樂/轉載/李盟庒

引用◎雲水http://blog.xuite.net/sukhavati/54/208295990 

 blog-悠遊蓮田-景麗-部落格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回顧作品~【清明節談風俗】
    全站熱搜

    悠遊蓮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