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來真面目
唐代香嚴智閑禪師,青州人。
年輕時因仰慕佛法,遂辭別父母,
親近百丈懷海禪師座下出家學佛。
雖其秉性聰敏,博通經典,但始終未領悟禪理。
香嚴智閑自從百丈禪師圓寂後,
就跟隨大師兄溈山靈祐禪師處學禪。
有一天,溈山問香嚴智閑:
「聽說你在百丈先師處,能聞一知十,聞十知百。
師父問你一句,
你能回答十句;問你十句,你能回答百句。
不過,那只是世間上聰明巧辯,對了生脫死,毫無助益。
現在我且問你:『何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?』
試說一句看看,我為你印證。」
香嚴智閑一時語塞,茫然得不知如何回答。
當他回到禪房後,翻遍了所有的佛典經書,
仍找不到答案,就深深嘆息道:
「說食不能當飽,畫餅豈可充飢?」
他只好再回到溈山那裡,請他慈悲爲他點破。
但溈山回答:「我實在無可奉告。
如果有什麼東西可以教你的話,那是我的『東西』
(指本來面目,佛性),而不是你的『東西』。」
香嚴聽後很失望,覺得大師兄有意
隱瞞懷海先師所傳的「正法眼藏」之妙義。
失望之餘,香嚴就一把火把自己身邊所有的文字、
書籍都燒掉,並向溈辭別山,雲遊天下。
當他路過南陽國師慧忠禪師的墓塚時,
就築廬定居了下來,他時常問著自己:
「何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?」想解開此一疑團。
終於有一天,當他在田園除草時,
忽然鋤頭碰到石頭,敲出一塊石礫,
擊中了竹子,發出清脆的聲響。
此時的香嚴頓時大徹大悟,他忽然感覺到,
在這一瞬間超越了一切,
彷彿進入「人我兩忘、物我一體」的空靈境界;
他是聲音、是翠竹、也是萬事萬物,
彷彿回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,
此乃「不可說、不可說」之妙境也!
於是,他沐浴焚香,感動地向溈山禪師所在處
遙拜著說:「師父,您對我恩逾父母。
如果您當時為我說破,又哪有今日的頓悟呢?」
隨後,他做了一首偈子來表達他的悟境:
「一擊忘所知,更不假修持。
動容揚古路,不墜悄然機。
處處無蹤跡,聲色外威儀。
諸方達道者,咸言上上機!」
人生有如一場幻夢,充滿無常苦痛,
有幾人能識得本來,證得菩提;
有幾人能喚醒自性,回歸本位;
有幾人能了斷輪迴,脫離苦趣;
有幾人能識透魔考,堅定修行;
有幾人能識得來時路,回歸淨土。
世間是暫借我們居住之地,非是久留之地,
有何好貪戀執著的,回首從前,
如同一幻,夢幻泡影,虛假不真,
所以,當珍惜寶貴時光,
以短暫生命,換取慧命長存。
每個人都有本自具足的佛性,只因來到假合世間,
因無明惑業所障故,致未能顯用。
若能心清性明,捨假修真,精進不懈,解行並重,
並與自性佛性一念相應,則當下戒定慧必能逐漸具足,
行住坐臥無不安住,自當身心自在,常樂我淨。
|
留言列表